我坐在自家门前,对着行人寥寥的老街。暮色渐笼,愁绪暗侵。惯于附庸风雅,早领悟黍离之悲;读多几本史书,也知晓盛衰常替。至于“河东河西”、“沧海桑田”,总不过是地理现象,故愁不在如今的街市萧条、门前冷落。我所愁者,是街头巷尾的传统文化无处记录、无人弘扬,任由它们湮没在公路外边吹来的尘埃之中。打开网站,进入论坛,帖子和访客本就稀少,更没有相关的话题。我不禁要问,也不得不问,这是究竟怎么了?小董将何去何从?我们这些人还能找到寄予乡愁的所在吗?想了又想,虑了又虑,我确也没辙。只好发几张图片,问几个问题,算是抛砖引玉,或者祈盼借此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吧!
问题一:小董自制的卷粉,现在每天有多少摊?分布在哪里?
问题二:小董特有的那种绿豆糕,一筒一筒的,似已绝迹,深恐失传,真正的选料做法是怎样的?
问题三:据钦州一位学者的研究,“小董白话,较接近广州话”、“小董社区和那道村委会金狮坪、那学村委会筲箕洞、榃头村委会榃头、鸡笠山等村讲小董白话,约占49%; 肇庆移民讲番薯话; 榃头村委会鸭屎坪、茶山等村讲新立话,约占45%; 榃头村委会独岭、东联村委会莆岭、范屋等村讲涯话,约占4%,兼通小董白话; 榃楼村委会和少数几个自然村讲南壮语,约占2%。”你同意这些结论吗?有什么要补充的? 详情可点击http://hongdou.gxnews.com.cn/viewthread-16050996.html